得很,这人看着比自己还年轻,居然叫自己小伙子,也太能装了,看在张卫伟的烟的份上,他说,“也没多大,走家串户收万把斤,刨去了运费,其实也赚不了多少钱,比种田要好多就是了。”
有头脑并且敢勇敢踏出这一步的人都不简单,在很多人的思想里,做这样的事情是要被打击的,尤其在许多政策都还没明朗的1981年。值得欣慰的是,陆港地区有一届开明的紧跟改革开放步伐的领导班子。
李路笑道,“小兄弟,我请你下馆子。”
说着往212吉普那边去了。
张卫伟拍了拍发愣中的梁广波,道,“同志,别愣着了,走吧,有你好处。”
开212吉普车的干部。
梁广波连忙扔了烟头跟着跑过去。
第076章北运菜
车皮的事情还没联系好,李路却是对青年农民梁广波产生了兴,这让张卫伟很是不解。
站前广场那里陆续有不少个体户饭馆,那招牌都是遮遮掩掩的不太敢光明正大,但东南西北的旅客是很多。够便宜,且不用介绍信,吃个加了猪肉的汤粉五角钱。
尽管五角钱差不多能买到半斤猪肉,但穷家富路出门在外的,好端端坐在阴凉处,等着别人满头大汗的伺候上吃的,这倒是一种享受呢。
李路一口气点了三个荤菜加个蒜蓉炒大白菜,让梁广波暗暗咋舌。他也是见过世面的人了,去了省城几次,见识了大城市的生活,但这么奢侈的一顿饭,还是有些超出了他的理解。
尖椒炒牛肉、豆角炒五花肉、猛火煎黄花鱼,加起来十几块钱了,顶半个月工资。这样的客人让老板眉开眼笑,也吸引了周遭食客的目光。
上二斤米酒之后,梁广波的口水都是要止不住的。他往省城送一趟腌菜能赚不少,到他手里的通常有一百多两百块钱,就他这个收入水准都不敢这么挥霍。
喝了二两之后,李路才意识到,单从经济收入层面来看,他已经远远超过了这个年代的所有人,他是名副其实的先富起来的这一批人。
粗略的算了算,奋远公司那边一个月至少能给带来他超过十万块钱的收入,这已经是许多人想都不敢想的庞大收入。而对于拥有三十年后未来意识的他来说,他嫌不够
也只有当李耀华告诉他,红星拖拉机厂公司的生产车间、码头修葺等等基础建设弄起来,也花不掉五万块钱的时候,他才真切感受到手握的财富意义多么的重大。
他也就才真正的明白,为什么马金涛那么大一个科学家,会为了一年区区五万块的科研经费而不惜抛弃了铁饭碗跑来陆港到他那个简陋得吓人的拖拉机厂里工。
这是一个搞导弹不如卖茶叶蛋的年代。
“你走村串乡的收腌菜,没人管”李路问梁广波。
他并非是在打发时间,而是嗅到了里面的商机。腌菜是北运菜的一种,也就是酸菜。在热带地区农物生长快,一年能种出最少三季的蔬菜。陆港地区种植最多的是芥菜,以芥菜为原来制而成的腌菜,是陆港地区有别于其他地区腌菜的特色小菜。
受限于七八十年代的交通运输条件,南方的蔬菜要像输送到北方,需要短则几天长则八个月的时间。在没有冷冻运输条件的情况下,使用腌制的办法延长蔬菜的保存期,是最好的办法。
因此,所有采取腌制以及其他手段延长保存期的、输送往北方的蔬菜,被称为北运菜。
这个买卖如果把规模做起来,利润是相当惊人的,北方地区,确切地说,长江以北以及长江以南北部大部地区,对此类蔬菜的需求量是惊人的。
李路此时关心的是,像梁广波这种私人收购商,实际的生存状态是什么样的。
梁广波摇头叹了口气,猛地喝了口酒,抹了一把嘴巴,说,“不好做啊,镇里的人追着打击,我们啊就跟游击队一样东打一枪西晃一炮的。不瞒你说,我被政府处理过两次。”
张卫伟忍不住问,“你就不怕进去了几年出不来”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